第六章6(2 / 2)

河床水抽干了后,接下来一场最艰巨、最持久的“战役”才拉开序幕。桥墩必须矗立在坚固的岩石上,基础要挖至16米深。当时的条件下,这样深的基础全靠人工挖,用钢钎拗,用锄头挖,用錾子錾,用二火锤敲,把碎石和泥沙用撮箕一点一点地装入背篼,再靠人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背上岸。河道最上面一层是石头泥沙,大约一米深,接下来是泥土,也有一米深,然后是岩石。除了和坚硬的岩石“对抗”。

随着桥基深度越深,困难越大,建桥队员通过圆木做成的梯子上下,圆木用抓钉抓牢,抓钉就是踏板。每一撮箕、每一背篼沙石都是湿漉漉的,他们的衣服裤子全湿了,他们背上背的是坚硬的岩石,背脊被磨出水泡、磨出血,他们咬紧牙关,用血肉之躯与之拼搏,用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奋斗着。工地上实行三班倒,昼夜不停,一千人人轮流一班。

在桥座的施工过程中,其中一条桩在水下10米深处遇到大石,如果不把它挖出,桩孔就挖不成,整个桥座就会建不成。施工人员专程到省里借来抓斗,希望挖出大石。可是,想不到抓斗也断沉在了桩孔下。这下可吓坏了所有工程人员。,如果取不下来怎么跟省里交差?如不处理好桩孔,整个工程也不可能再建了,除非另选桥址。唯一的办法是派人钻入深水的桩孔,用钢缆绑牢抓斗再把它拖出水面。

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工作,但为保证大桥建成也只有冒这样的险。鉴于之前建华出色的表现,指挥部再次找到他,动员他能带头下水冒险作业。面对这一风险,建华再次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因为这次风险大,项目部也去了解了建华的家庭背景,单独找王书求谈过话。王书求作为村里的知识分子,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他知道小家要服从大家,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有时是必要的。

这天,指挥部备好酒肉,让建华吃饱喝足,现场气氛凝重。建华穿上深潜的装备,反复检查,经测试正常后,便下水了。也许是经验不足,又也许是上天捉弄,建华下水后,通讯的电话一直正常,就是听不到水下人的应答。为了防止出事,现场指挥员慌忙叫人拉绳吊起渔民。上水后建华莫名其妙:“你们怎么一下子就拉我上来!”

无奈,建华休息过后,再次下水。这次下水,设备通讯都正常,建华在水下用钢缆绑好了抓斗,就在准备返回水面的时候,之前为拦截水面临时搭建的河堤底部决堤。因为拦截了河流加高了水面,河堤的另一面水位高落差大,河堤底部决堤一股激流汹涌奔泻而来。建华觉得突然被什么东西猛烈撞击了一下,身体撞上抓斗后就失去了知觉。边上作业的人员一看情况不妙,急忙升绳却感觉绳子被卡住了,慌忙之中几个人用力拉扯绳子,绳子在跟抓斗的摩擦中加之上面的人用力过猛,绳子突然崩断了,上面的拉绳的几个壮汉被这突然的泄力都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一直提心吊胆站在一旁的王书求此时人都蒙了,他知道突然决堤意味着什么,更知道此时绳子断了意味着什么。他不敢往下想,只觉得脑袋一片空白,突然一下就四肢发软两眼发黑的倒了下去。

等他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新华坐在旁边盯着他,两眼通红。看到父亲睁开了双眼,还没等父亲开口,新华通红的眼圈再次噙满了泪水。不用多说,书求也猜到了是什么结果了。

“建华他人现在在哪?”,书求想看到建华,又害怕见到建华,他又回想起躺在他怀中冰冷僵硬的老六的身体。

“当时决堤的水流太急,没人敢下去打捞,二弟现在还没找到”,新华哽咽的答道。

听这么一说,书求心里突然燃起了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就那么一瞬间,马上又被理智给浇灭了。他知道那种情况还能生还是几乎不可能的。两人又陷入了死寂般的沉默。

听说王书求醒过来了,县革委会主任张经天马上放下手中的文件,叫上司机匆忙驾车来到了医院。他知道一般搞这种大型工程死人是难免的,虽然现在还没找到建华的尸体,但是已经派出几波人沿着河道下游去找了十公里都没发现,极有可能是被挂在哪个桩洞底部了,这个时候人没上来,基本可以宣布死亡了。

老一辈迷信的讲法说人类如果打破了生态会惹怒自然界的神,凿山开道就会惹怒山神,钻河建桥就会惹怒河神,都需要有活人作为祭品进行祭奠才能使得工程顺利的往下进行。但真出了这种事故,作为最高指挥长官,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动摇军心,影响进度。

张经天推开病房的门,大步走到病床边,包含深情的望着躺在病床上的王书求,缓缓地伸出双手,紧紧的握住王书求的双手。

“建华他爸,我们对不住你,对不住建华呀”,张主任饱含热泪地紧握着王书求的双手。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一名合格的政治人物,必须能时刻拿捏好自己的情绪,并且要让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到身边的人。

被张主任这么一讲,王书求反倒不好讲什么了。县革委会主任都做到这一步了,再讲什么就显得自己没有大局观。自己就算心中有再多的委屈再多的牢骚,此时也只能卡在喉咙咽下去。王书求他也不是胡搅蛮缠的人,他在村里好歹也是个知识分子,该有的家国情怀还是有的。自己的儿子为了县里的事业,往大了说为了人民的事业出了事,这也是一份荣耀。毛主席讲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张主任,千万别这么讲。我的孩子建华能为咱们县里做出奉献是他的福气,做父亲的没什么说的。我为他感到骄傲。”

张经天一看,家属的情绪稳定住了,接下来就谈具体安抚措施了。

‘建华是好样的,才开工那会我就听说过他的事迹,这次又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攻坚克难。他的事迹他做出的贡献,县里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的。’,“虽说建华的事迹是感人的,是鼓舞人心的是光荣的,但是对于你们小家庭来讲毕竟是个噩耗,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老兄你对政府有什么要求尽管跟我提,在我能力范围能予以解决的我一定尽全力予以满足。”

“我个人对政府没什么要求,我也代表我家庭表个态,支持和服从政府的决定。”,王书求有读书人的清高,看到张主任诚恳的态度,他更加不会提额外的要求。但是对建华个人,他有个心愿。

“但是对于建华个人,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老兄请讲”

“建华生性心高气傲,他不愿意跟着我在农村,他向往更广阔的天地,他的梦想就是能入伍参军,他对自己的荣誉看得比较重。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在个人名誉上能予以评定。”

“这是应该的,老兄你不提我们也会考虑。我个人的初步意见是争取给予评定为烈士,当然这个评定可能会有难度,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算,还需要上党委会研究决定再报上级组织批准。虽然建华这种情况,可能不一定完全符合烈士评定的标准,但是建桥这件事也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为革命事业献身,应该给予高一级别的荣誉称号。老兄你请放心,我们县委县政府一定会尽力去推进这件事。”

虽然张主任并没有实质性的承诺了,但是王书求确实感受到了对方的诚意,心理上也好受一点。如果真能按张主任所讲的评上烈士,那么对建华来讲也能告慰他在天之灵。

“谢谢张主任,谢谢政府了”,王书求此刻落下来泪水,是委屈,也是感激。

“客气了,客气了!该说谢谢的应该是我,是我们黄龙县委县政府,是我们黄龙县数十万的人民”,张主任拍了拍王书求的手背,“老兄,我这就不打扰你了,回头那边还有个会议等着我,那你接着休息,好好休息!”

张经天主任离开后,病房又陷入了沉默。老六和老二的相继离去对王书求对这个家庭造成了太大的打击。人在这个世上到底要经历多少苦难和磨练才算个头,王书求自己没有答案,只知道面对困难和磨难,只能咬紧牙关挺过去。

书求想起老二和老六,他也觉得奇怪,偏偏又这么凑巧,两个孩子都是因水丧命。这让王书求记起来他结婚那年,家里人非要给他和妻子看八字,看八字的先生说他们两个结合八字忌水,王书求那会那不信,但家里老人对此深信不疑。现在看来,有的事情还真不得不信,说是迷信也好,但很多事真的就像冥冥中有注定一般。

建华的牺牲在整个建桥的过程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因为县委县政府处置得当,这件事并没有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在政府的宣传鼓动下,建华的先进事迹反倒鼓舞着这个县城朴素的老百姓。尤其大家听说政府准备给新华凭烈士,更加激励了所有参与大桥建设的人们奋发作为。

接下来一场最艰巨、最持久的“战役”才拉开序幕。为了保证建桥进度,项目部还专门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青年人们个个热血沸腾,以建华为榜样宣誓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献身。由于设计时计算过,桥座必须有万吨的承重能力,于是突击队喊出了“人造万吨巨轮”的口号。

为了抓紧工期赶进度,每天三千多人踊跃投入桥座修建的义务劳动。工地上实行三班倒,昼夜不停,一千人轮流一班。晚上用的是探照灯,雪白的灯光照射下,一派斗志昂扬的场面,白天和黑夜都有广播,项目部的广播站每天通过广播播放县委县政府及项目部的决定、表扬工地上好人好事的文章以及表扬先进人物的文章。城区很多人常到工地参观,他们目睹这轰轰烈烈的劳动情景也很受感动。

历时一年多,一座长167米、宽7.5米、载重50吨的公路大桥桥正式通车,黄龙群众“一桥飞架连通东西”的梦想终于圆了。

在黄龙县档案馆一份当年黄龙人民大桥工地办的简报上,一组数据清晰记录下建桥的耗费:用时一年三个月,共投劳动日393202个,资金684598.10元;用木材276立方米、水泥336吨、条石3200立方米、沙砾石1000立方米、煤炭123吨、钢材9吨、柴油10吨、晒席205根,补助大米19660斤,共计三名同志在此次工程建设过程献出了生命。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得出,当年为了修建黄龙人民大桥,黄龙县委县政府,黄龙县全体老百姓几乎是举全县之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了一件在当时称得上伟大的工程。

在黄龙人民大桥通车庆典的当天,上级对建华授予烈士称号的决定也下来了。在建华评定烈士这件事上,县高官县革委会主任张经天付出了很大了努力,多次到市里面汇报协调,跟上级部门据理力争,评定材料也多次被退回补充,终于在通车这天拿到了上级的决定文件。这也算是告慰了建华的在天之灵,对王书求的家庭有了个好的交代,给黄龙县参与大桥建设的三千劳动者一个好的交代。

通车后,项目部在桥头立了一块石碑记载了当时建桥的大致概况,另外在建华牺牲那个桥墩的位置嵌了一块石碑记载了“1979己未年仲夏,黄龙县枫树镇王家铺王建华烈士,为修建大桥抢险牺牲,长眠于此!”。

那天晚上王书求一个人在这个石碑边上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建桥第二年秋季征兵,同村的有三名年轻小伙光荣的入伍了。看着带上大红花的这三名小伙子,书求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懊恼。如果不是当初自己让建华参与建桥,此时胸前挂着大红花满脸自豪与笑容的将会是自己的儿子建华。入伍当兵是建华的梦想,就是因为他这位做父亲的一念之差,不仅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圆梦,反倒让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长眠在这冷冰冰的桥墩,想到这里书求内心揪心的痛,现在他唯一能做的能稍微减轻自己内心的自责的,就是坐在这里多陪陪自己的孩子,祈求他能原谅他这个做父亲的。此时已是深秋时节,秋风吹落了枯黄的树叶,书求一身凉飕飕的,更加冰冷的是他此刻的内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