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兴山书佐(1 / 2)

兴山地处秭归之北,由于未曾通知,县部并未安排人手相迎。

段然得以好好去瞧这座小县城。

兴山县城并不繁华,百姓随耕地集聚。大小兴山分列南北,确是一座隔绝人烟的宝地。

汤所打马跟在段然身侧,一路指点,途中问道:“司马,那劫案难道真与荆国军匪有关?”

段然看了他一眼,说:“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若真是荆国军人,那此事便不再是归峡二州的锅,倒是曹让那个治粟都尉的失职了。”

马鞭轻挥,段然接着说道:“我是他的殿下,因此不管究竟是不是曹让失职,只要我如此开口,他就必须要给我宽限几天。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

汤所作了然样。

一路打马到县衙,却见兴山县长已在门前恭候,沿路早有衙役或是别的公务人员发现汤所并前来通报了。

汤所微微躬身,伸手指向段然,说:“这便是新任的归州司马。”

又直起身指向那人,对段然说:“这是兴山县长王修。”

王修只知是上官,却不知其为当今七皇子,但不管怎样,大礼参拜便是。

段然也不客气,进了县衙,便在那县长的位置上坐下,开始翻阅起文书来。

王修只好挑了主陪位坐下,拱手问道:“上官此来兴山,可曾看了县中风光?大兴山风景秀丽,可谓本县精华所在,不可不往啊。”

放下手中物事,段然朝王修一拱手,说:“本官初来乍到,正该将本州诸县都领略一番,今日到了兴山,无甚公务,多有叨扰了。”

王修放下心来,朝身边衙役说道:“沏些茶水,再请周书佐来。”

继而对段然说:“司马先饮茶,稍时再用些便饭,午后下官亲自作陪,随司马登大兴山,纵览县中景色。”

“不意妨碍县长公干,随便遣一小吏引路即可,饭也不必在县衙用,到时在乡间填些粗粮便可。”

说罢,段然继续与其寒暄。

不久,一青衫书生来到堂前,段然、汤所都抬头望去。

王修起身介绍道:“这位是周弼周书佐,正是本县人。”然后转身拜向段然,说:“这位是州中新任司马。”

王修却又拜了一拜,告罪道:“却忘了询问司马尊姓。”

“段。”

“原来是国姓司马!实在是罪过,段司马见谅。”王修便再拜了拜。

周弼看了一眼段然,也就跟着拜见了。

回到座位上,王修指着周弼对段然说:“周书佐饱读诗书,颇有才学,更是对本县概况了如指掌,就由他陪同段司马巡县如何?”

“王县长亲自引荐,本官自是期待。”段然说。

又饮了几杯茶后,段然便带着汤所、周弼出了县衙。

兴山原是小县,二十多年前,还在荆国治下时,民只两千户,耕地七千亩,另有公田一千亩。

大夏接管后,便开始拓荒移民。初为军屯,成周元年,改为民屯,至今已有民三千户,耕地一万亩,公田两千五百亩。

县城百姓多是当年就地屯田定居的军户,而今又有许多后辈应召入伍了。

其实不止兴山,归州诸县,乃至峡州、荆州、襄阳,甚至长江一线的大小州县,也都大抵如此。

每过一处,周弼便能讲出其数十年的历史,至于旁征博引,左右辩证,也不在话下,确也叫段然高看一眼。

行至县北,周弼便打马在前,路遇乡民多有招呼,乡民也跟着回应。

“据此七里不到,是小人所在乡里。大人如不介意,便到小人家中用些饭菜吧,只望大人不嫌弃拙荆的手艺。”周弼说。

周弼的夫人也只是一普通村妇,听完丈夫的叮嘱后,便去准备饭食了,也不知道她是否晓得何谓参军、何谓司马,不过想来肯定都比周弼的书佐要大。

寻常的瓦舍,寻常的小院,户门、书橱、桌案都是兴山随处可见的木料。桌案上倒是铺着几本书,是儒家的经典和一部正在抄录的夏国律法。这律法笔迹工整,颇为眼熟,却与前面那几部风格迥异。

烧出热水,周弼搬出一张四方的饭桌,倒了三杯。

“在下前几日正在州中公干,听说归州来了一位贵人司马,未尝拜见,颇为遗憾。今日得见司马,果然一表人才,真贵人也!”周弼说。

段然看了周弼一眼,喝了一口热水,说:“今日能见到书佐,也是本官的幸事。”

继而问汤所:“你在归州多年,可曾见过这位周书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