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出使35(1 / 2)

月余时间,以段峙为首的使团自邺城出发,而今已经到了安西将军陈知礼的行营。段峙随身携带了三份诏书,都具有尚书房、政事堂、中书省、门下省等一众夏国中央核心机构的签押。

第一封是一份尚未填上受者姓名的册封诏书。若段峙出使成功,能够策反凉州高层,使其抛弃乞伏罗干,那么其中一人,将会得封大夏西宁郡王。

第二封是要求陈知礼移镇凉州,绥靖地方。这是段峙出使成功后,夏国必须做到的部署。

最后一封的内容,是命陈知礼即刻拔营,荡平不臣——这是在段峙计划失败之后需要下达的军令。

无论如何,乞伏罗干都必须死,这是夏国君臣的一致决定。

段峙看过陈知礼的履历,成周二年的进士,这在夏国诸将中是极高的出身了,也正因此,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出仕十年,历任平凉县尉、原州司马,之后履职兰州校尉,彻底转向军职,而后便是护羌都尉,再到如今的安西将军。

说来也巧妙,陈知礼中榜出仕后,担任的第一个职位,便是平凉县尉。平凉、平凉,莫非天定?段峙想。

就兵部和吏部的考评来看,这确实是个可靠的人,尤其这些年陈知礼都是在西北边州任职,极为熟悉当地环境风俗,乃至在羌人之中也颇有威名。

有这样一个人坐镇段峙后方是非常稳妥的,一定程度上,他可以降低段峙出使的危险性。

心中虽高看了陈知礼一眼,但段峙并没有与他扯什么交流感情的题外话,在营帐中就坐以后,段峙开门见山地问道:“小王即将出使凉州,听闻将军与西羌诸多豪长有旧,敢问将军可有事教我?”

见段峙问得直接,陈知礼便也肃然以对,从桌案上拿起一本册子,递给段峙说道:“这是凉州内应传来的线报,对王爷也许有些用处。”

打开册子,段峙一边看,一边听陈知礼介绍。

“乞伏罗干今年三十三岁,其父乞伏诚迦死后,罗干袭爵,成了我大夏的西陲郡王。但罗干此人,不好生产,乞伏部在他继位以后,实力大不如前,不过据说其为人豪爽,因此也笼络到了一些羌人部落作为助力,此番才敢如此作乱。”

“根据线报,凉州城内的羌人豪长里,最强大的是乞伏部和匡部,房部要稍弱一些。至于剩下的如细封部、往利部、野利部等等,实力弱小,多是屈从于罗干帐下,被裹挟着造反的。”

段峙眉头一皱,却问:“本王记得乞伏罗干不是回鹘人吗?怎么乞伏部成了羌人之属?”

陈知礼早已料到段峙会有此问,于是循循答道:“王爷有所不知。乞伏罗干一家是回鹘人不假,但也可以称为羌人,这就牵扯到他们的发家史了。乞伏部原本就是羌人大部,部众极多,然而在其内部,也是有等级之差的,弱小之家受到欺凌,乃至远走他乡,也是常事。”

“乞伏罗干一家,早在百多年前,便是羌人乞伏部之中的小户,后来其家先祖远走他乡,最终入了回鹘籍。往后近百年经营,他一家竟渐渐成了回鹘中的大部族,换言之,乞伏罗干其实是个杂胡。”

“我大夏征服西北后,便在此地行以胡治胡之策。但凉州一代,羌族过于势大,若寻一羌人封王作为诸胡之首,未免有些不太妥当。”

“羌人汉化已深,是比较好管理的熟胡。弱一些的回鹘,相较于羌族,部众却少得多,且作风又极其野蛮剽悍,属于生胡,实在是不便于管理。”

“在精挑细选以后,我们发现,回鹘中的乞伏部——也就是乞伏罗干这一支,便介于两者之间,再加上那能联通两族的身世,看起来很是合用,于是便成了我大夏的西陲郡王。”

听此一言,段峙了然,又问:“城中可有狄族?”

陈知礼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没有。狄族诸部现今一般活跃于代北阴山之地,与凉州相去甚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