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凄扒82(2 / 2)

这一批学生是王青等人来南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本来人数三百不到。

尽管出于对人才的需要,小学院中不断有优秀的学生被遴选上大学,但是揠苗助长不好,这个政策大家决定要谨慎了。

但是这些学生在学宫,实在有时候也挺无聊的,加上很多都是孤儿出身,比较早熟,失去了孩童的单纯,在学宫中只有用学习消磨时间。

他们的玩乐方式也很多的,各种游戏,还有娱乐设施都有,但是有的人就是想要进步,觉得玩耍太无聊。

主要是他们都是孤儿,没有的父母言传身教,身边最多的榜样就是那些热心于学问的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把他们带坏了。

这些通过考核的学生不断升学跳读,现在初中应届毕业生已经有六百多人。

大学院多年的发展,不断遴选优秀学生之后,现在大学院师生加一起也有八百人了,博士八十多人,硕士两百人,学士三百多人,剩下的是没有获得学位的学生。

有不少人平时不在学宫,但是他们还属于学宫,只是在外地搞研究,比如研究马的兽医学的学者,全在南阳牧场,还有在武昌钢铁厂搞冶金的,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也去了几十个在蜀中办小学,他们没有天赋搞科研,选择了从事教育,也是慢慢沉淀自己。

这些人少部分是有天赋的外来人员,比如研究冶金的范元,研究化学的葛洪,他们这样的人不多,也有几十个,这样的人往后需要通过高中学习,才能进入大学。

而诸子研究院的博士没有计算在上面的人数之内,诸子研究院相对独立,院长是王青大伯王衍,研究院采取之前的太学模式。

王衍等人认可的名士,担任研究院的博士,不过不再是之前的经学时代那样,只设立五经博士,而是类似于秦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诸子博士。

诸子博士再教育那些学识浅学生,这段时间,诸子研究院的学生有增多的趋势,北方很多士人退往南方。

晋国新朝廷的官职有限,很多有空的人不介意来荆州逛一下,毕竟这里云集了大量名士名师,人虽有好坏,但是学问是好的。

在刚来的人眼中,楚才学宫不用五经作为学习内容,反而用法律等杂学作为内容,大逆不道,可是他们带来的很多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寒人,都往法学院等院系跑。

这个时代没有把道德和学问严格捆绑在一起,该学还得学,尤其是寒人,考试通过,还能做官,这太好了。

况且有一点,这里有书读,从汉代以降,朝廷就搜集书籍,以此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时代是经学时代,主要的典籍是《论语》,《孝经》,《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周礼》,《礼记》。

学生从小就按照顺序研习这些经典,当然这个时代道家地位也很高,《易经》,《老子》,《庄子》号称三玄,也是必读的经典。

后世把四书五经当成学习内容,那都是宋代的事情了。

这些经典很重要,士族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学习内容,比如音律,书法。

除了这些经典,这些经典的注本,还有其他一些书籍也是很稀有的资源,往往只掌握在朝廷或者大士族。

汉武帝就开始建立图书馆,只属于皇帝自己一个人,朝廷的高官也能获得使用的机会。

西汉后期,皇帝的图书馆已经有藏书33090卷,汉末皇帝的图书馆经历战火,损失不小。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朝廷已经形成了一种收集藏书的习惯,魏晋以来,洛阳皇家的藏书已经达到三万卷,可是前不久刘曜等攻入洛阳,藏书也惨遭不幸。

这些东西其实按理说,和大家没什么关系,反正这些书从某种角度看,只是皇家的财富,民间根本没有份。

而新楚这些年,花费不少财富收集了大量藏书,加上王家的藏书,虽然比不上洛阳的皇帝藏书,但是已经不少了。

学宫藏书一万五千卷,只要在学宫登记,都可以使用,对于天下喜欢读书,和学习经典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不小的吸引力。

新楚妥善地保管这些藏书,同时不断出版其中大家喜欢的书籍,被一众士人称赞,只要是怕把原版读坏了。

因为这些图书,王家出了不少,王青建议取名夷甫(王衍),王衍谦虚不敢担这个大名,他们王家这一系都是王雄王元伯的后裔,认为应该将藏书馆命名为元伯藏书馆。

最后,藏书馆就定了元伯这个名,所有藏书收藏在元伯藏书馆,因为现在的技术做不到建造巨大的建筑,都是建筑群。

这些书的使用受众,大都是诸子研究院的师生,其他学院的学生使用较少。

后来把新学的图书,收集在另外一个建筑群,学宫命名为王青的楼,意思是都是王青及其传人的学问,把老王吓得满头大汗,不过也没有叫学宫把新学图书馆改名。

新楚从几年前,出版业就发展了起来,业务主要是给新楚政府印刷文档,比如大量的律法书籍,还有新学的教科书,还有大量的识字读物。

新学原本的书籍,除了王青和学生合写的一系列著作,剩下的主要是教科书,这些年来,学习新学的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新学的书籍囊括的范围很广,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市场上。

和旧学问不同,新学的要求没那么高,一定要从小有老师教育多年,只要识字,买来一本完全读得懂,这些年来渐渐识字的新楚国民也很追捧这些书籍。

学宫附近的世纪书店,经营各种读物,目前已经开始盈利,有的商人批发运到其他地方去卖,学宫的学生也会用学宫发放的钱来买书。

可以说新楚的教育和文化不是旧学问的走精英路线,而是走大众的国民路线。

学宫写的一些通俗读物,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比较学术化的著作受众不多,没有基础根本读不太懂,主要流传在学宫和政府工作人员和军队当中。

王青的楼也是和元伯藏书馆一样,是一片建筑群,有专人分科管理,很易于查找,这些建筑不仅用到木结构,还用上了玻璃和水泥砖头,不仅坚固,而且采光很好,由学宫的土工博士设计。

新楚最好的施工团队施工,看起来美观大方,简洁实用,外来的人看了,惊为人间仙府,学宫也在慢慢翻新旧建筑,以保证后续的运行。

毕竟高中生们就要开始做实验,需要各科的教学楼,实验楼。

几年之后,大学开放,学生们需要的空间更多,尤其是农学院这些需要大量地盘的。

新楚准备卖玻璃赚钱了,不再遮遮掩掩,毕竟学宫都用上了,新楚的出版业也开足马力,印刷大量的经学书籍,卖到江南等地,赚爱书人的钱,毕竟比起抄书,太有价格竞争力,还不像抄书,错别字多。

作家的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