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户(下)1138(2 / 2)

回过头再说送亲的队伍卯足了劲儿往贴岭窝堡走,再也没有其他什么事,就进了屯子,就到了高家大院门口。

这里早已经是鞭炮轰隆,聚的人怎么也有三百来号人,估计是全屯子的人都聚过来了吧,孩子们在大人的空里钻来钻去,有胆子大的去捡没爆炸的炮仗揣在兜里,老娘们踮着小脚四处追着自己的孩子。根本逮不住,还没等挨到衣裳边儿,就滴溜一下不知道又钻哪儿去了。有点身份的人站在那里唠着嗑,不时地比划几下,没文化的老农民还有胆子小的长工就蹲在墙根看着,脸上倒也洋溢着喜庆。

一听见墙外的喇叭声由远而近,知道新娘子到了,忙都往大门外挤,却也自发地往远了站。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由红到白,由不在乎到有些刺眼,人们都尽量找个阴凉地儿站着,或者蹲着,透过鞭炮的烟往远处看着。

喇叭匠子专门有位置的,是靠一个大榆树下摆了几张桌子,和几个凳子,也都走了一路了,忙过去坐下,可声音一点儿没停,吹打得更起劲了。

轿夫临接近于路口时才换了人,可把前四个人累坏了,都卯足了劲儿,只换肩,不换人。抬轿子是有讲究的,不仅要有劲,还要懂技巧。腰杆子要挺直,起轿要稳,走起路来脚动身子不动,轿子要悠起来。肩膀累了要换肩,换要一起换,不能你换我不换,左前方是指挥的,叫吼班,后面的叫应答,应答看不见路,前面有个上坡、下坡,坑坑包包的,都需要提醒,只要有一个人摔倒了,整个轿子就翻了。

吼班每走上一段路就喊上一声:“准备换肩,预备,换。”大家按照节奏把轿杆轻轻一抛,另一只手在空中一接,头一侧,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不知不觉的是轿子里的人,说不知不觉只是感觉上,喊声还是能听见的,除非是聋子。他们要的是感觉上的舒服,要的就是这种地位。要想轿子稳,光一两个人稳不够,需要轿夫们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步调必须一致,快慢一致,你大了我小了,你快了我慢了,轿子都不会稳,必须要踩着点儿,踩到点儿,踩准点儿。

在东北的林区有抬木头的人,人会更多,也是这个道理,那就要喊号子了,以后有机会再讲。

为什么最后要换班呢,最后要走得最慢,也要走得最稳。换的时候也有讲究,四个人要走上前去,跟抬轿子的肩靠肩,听吼班的一声喊:“换。”四个人一齐把轿杆举起,接的人早就准备好,平着肩送过去,轿杆要恰好平着压在肩膀正中间,过高下落时压得慌,轿子也会抖一下,过低就上不了肩膀,想再放上肩膀就不容易了,手也吃不住劲,容易栽歪。翻了轿子可是吃罪不起的。

新娘子的轿子只要抬起来,不到婆家门口不能落地。新娘子颠了一路,估计头都颠晕乎了,最后要慢慢走,渐渐地不再颤,让新娘子清醒清醒。

等到了高家大院门口,一个老师傅拎着菜刀跑出来,绕着轿子抡了几下,喊道:“姜太公在此,邪魔歪道靠边。”说完哈哈一笑,又跑回去做饭去了。

宝昌早先一步下马,站在大门口等着,在这里媒人跟劳忙的就开始交接了,前面都是媒人管,接下来就是劳忙的人管,媒人找地方坐着看热闹去了。

劳忙的大声喊:“落轿,轿子门前落地,日子好好过,金子装满盒,银子跺成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