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当时我就送了两首诗125(1 / 2)

一时宴散,杨缓迫不及待要见贾兰一见。

李纨的院子就在荣禧堂的后院,来往的人很多,虽然有灯下黑的说法,但从实来说,每次和李纨的相处,都很危险,让人血液加速。

如今,王熙凤方流产,事情还有很多在李纨身上,虽然这凤姐儿也逞强,过问了不少的事儿,但贾母关心她,总要让她闲养闲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杨缓给贾兰讲起了《诗经》,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但是后世徒子徒孙,明显不认同这个说法,一面要捧着孔子的招牌,一面又削弱这《诗经》里面生动活泼的思想,这《关雎》分明讲得就是男女之情,大儒非解读为后妃之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难道三顾茅庐这类故事赞扬的是诸葛亮?

听杨缓讲完《关雎》,就说了一通三顾茅庐,贾兰问道:“莫非君子好逑,就要好逑的像昭烈皇帝一般?”

杨缓颔首:“这就和明明德是个意思,知道明善的道德,就要自个儿去发扬这种道德,知而不行是不行的。”

杨缓的儿子要是能像贾兰这样好学,那他就很开心了,像什么“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都是吹的,只有后头这“无灾无难到公卿”才是真事儿。

教罢贾兰,杨缓又一次面对了李纨,李纨比以往都显得拘谨。

杨缓握住了李纨的手,李纨先是一笑,一双眼睛闪烁宛若星辰,随后她侧过脸去:“若是他,就不会握我的手。”

“嗯?”杨缓抚着李纨的手背:“岂不很可怜。”

李纨忽然肃容道:“可怜的是你!”

杨缓顿了顿:“你对他也这样说话?”

“你不是。”

杨缓把头埋在桌上,李纨又露出那副怜悯的神色,抚摸着杨缓的后背。

“你们平时是如何相处的?”

李纨坐到了杨缓对头,沉默不语。杨缓问:“那时你比现在开心?”

李纨低着头,房屋内阒然无声,外面院子里的脚步声时不时传来。

李纨道:“二嫂子来了。”起身,往外头走了。

杨缓一直坐着,那么安静的夜晚,就应该安静的坐着,后来,他拿起一块砚台,慢慢的研墨,拿着笔在纸上画画写写。

不知几时,李纨回来了,瞧见杨缓,惊诧道:“你怎么还在?”

“看不到你,心里不放心。”

“我没事儿,太太和姨妈在打麻将呢,你快走吧,再晚,被人知道就不好了。”

杨缓起身,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犯困的双眸,有些晶莹,李纨也摸不起他是困的,还是哭的,于是她说了一句:“明天见。”

杨缓脸上终于有了笑意,听着那靴子踏踏的声响,李纨一屁股坐在了榻上,脸上露出失落的表情,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但但却看不到神采。

她感到呼吸有些困难,所以双手忍不住捂住了胸口,随后她开始痛哭流涕。

为什么?

为什么?

我生君未生。

奈何。

奈何。

在错误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苦痛呵。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