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东窗事发(1 / 2)

三道题分别是:“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者,义之和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这三道考题,杨缓是字犹在耳,第一道是阐述改革必要性,第二道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道是说官员要能上能下,能进能退。

他的第一感觉是不好,这件事他揭发了得罪人,要是不说出来,以后东窗事发,也落不得好,何况,就算他腰揭发,现在也没有证据,他是在酒楼看过,但没有证据。

更值得怀疑,这次泄题,会不会有人借机搞他,当然,在他看来,这是必然的,更值得研究的是,这局是不是为他而设的?

想让杨缓死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这样一想,事情就麻烦了。

待开考半个时辰后,杨缓起身巡视,背着手,引目四顾,考生们有的踌躇满志,有的拿着笔望天,有的踢脚,也不知空气里有什么东西,有的专心写作,有的愁眉苦脸,这种下,要想逮捕作弊的考生,还真是有点难度,

杨缓毕竟长得玉树临风,一时看他的人着实有点多,这里面肯定有作弊的,但这并不坏,作弊被抓,那就坏了,这就是所谓的上秤理论,不上秤,万事大吉,上了秤,什么事情都会被放大,

杨缓的眼睛骨碌碌的转,他原先怕抓出人,现在倒是恨不得能抓几个人出来,对那些寒窗苦读辛辛苦苦的人来说,他对那些作弊的人网开一面,岂不是严重的犯罪?

可踅来踅去,杨缓倒是一个作弊的人没有发现,回议察厅坐,徐思轼和黄鹤龄都老神在在坐着,茶味弥漫,杨缓也不由喝了一杯。

二人说起了山东的旱灾,旱灾又加瘟疫,已经死了五十多万人了,杨缓对这旱灾也听过几耳朵,如今山东的响马闹得厉害,皇帝已然派了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去那边,一边是赈灾,一边是赈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第一次听外人谈论此事,杨缓的眼前好像浮现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迹象,转念一想,现在却变得白骨蔽于夜,千里无鸡鸣的场面,不免有些惊心,可悲的是,他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

还是要做大官,他暗自发了誓。

很快,那两人又都笑了起来。话题又聊到近日都中一则新闻,说得是国子监的祭酒,一天受到一封信,这监生说他喜欢他家的女儿,期盼他能恩准,谢祭酒气了个半死,下令查,又无人出来认领,现在这国子监还为这事情热闹呢。

“这监生当真猥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然敢写信,怎么不敢出来认?”

徐思轼颔首:“我也觉得是这个理呢,但这谢祭酒为人古板,焉知不是自保的手段?”

一旁的黄鹤龄也跟着附和,杨缓却道:“要是我,那就出来认了,人言不足畏。”

人言不足畏,王安石有名的三不之一,黄鹤龄一听这五个字,就有些感冒,摸摸鼻子。

徐思轼笑道:“想当初,舌战才秀,谈笑间,出口文章锦绣,那风姿,徐某只恨没有早见。”

杨缓开怀大笑,“我也恨没有遇到徐翰林。”

就感到时间快,须臾,就到了饭食,杨缓这些考官自然吃荤,只是现在如同军中,不能喝酒,怕耽误了事情。

那些考生有的吃饭,有的不吃,有些人有经验,饿着,反而有精神,此时写出好文章,得一时的饭碗。

杨缓在嗦粉,这绿豆面如同历史长河一般吸不断,杨缓扯动脖子,险些摔了下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