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下捉婿43(1 / 2)

北宋汴京城外西侧,有两座御苑南北相对,北为金明池,南为琼林苑。苑东南有一座高几十丈的假山,山上亭台楼阁,山下锦石铺路,岸柳拥池,碧波生辉。

唐朝时期,新科进士及第后在曲江举行曲江宴,池南有紫云楼、西侧有杏园、慈恩寺,每年集宴,奏乐泛舟,热闹非凡。新进士们于“曲江宴”后,会移饮西邻的杏园,推选同榜中最年轻俊美的两位为“两街探花使”,也就是“探花郎”,骑马遍游当地名园采摘名花。届时“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弹述”(*王定保《唐摭言·散序》),欢饮达旦,热闹非凡。

北宋的琼林宴便是宋时的“曲江宴”,但不再是两名“探花郎”摘花,而是由皇帝御赐所有进士金花,进士从东华门外的天街骑马簪花游街,在众人瞩目下进入琼林苑中赴宴。形式上较唐朝时期拘谨了些,但因为如今三年才开一次科举,受瞩目的程度反而上升了。

北宋时期簪花不分男女老幼,但也有个别不喜欢的。司马光当年进士及第,拿着那朵花就觉得别扭,但还是“君赐也,不可违也,乃簪一花”,甚是勉强,好像他是去遭罪的。

蔡卞曾与亲友谈起这则故事。进士的簪花游街是一种殊荣,也是一种权利;当拥有了一种权利的人开始谈论这种权利的好坏,那么他/她就已经远离了那些尚未得到权利的普通人。——当司马光想表达他自己的清贵时,他已经无需再去关注那些未获殊荣的普通百姓的看法了。

从他接到御赐之花的时刻开始,他已经不再是普通人。

殿试之前,汇集汴京的士子们为了让自己文章紧跟形势,都费了大力气去搜集、研究这段时间,尤其是近三个月以来的政事。吕惠卿和司马光关于青苗的辩论也在其中,当司马光提出青苗法存在强行摊派时,吕惠卿反驳“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司马光的回应是“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愚民只知道借债的好处,不知道还债的危害。

司马光如今已有官身,自然不会将自己列入愚民。只是不知道在他通过考试之前,尚且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是否也会被其他的官员看作愚民。

……

蔡卞看着手里的金花。御赐之花不是鲜花,而是名匠做的绒绢花。绢为花,绸为叶,金丝纱绒为花心,百般匠心,汇为一朵。他看向蔡京,兄长蔡京已经簪好,容貌端正,神色如常。

蔡卞笑了笑,将花也簪到自己头上,然后踩磴上马。宫廷鼓乐开路,三百多进士从宣德门秩序而出,外面人声鼎沸,像是过年一般热闹,欢呼雀跃,沿途飞彩落花,确实是无上的荣光。

蔡卞感觉自己无法真正融入这个氛围。他在被一种特殊的情绪拉扯,一端是身为读书人一跃龙门后的昂扬,是被尊重的喜悦,是司马光式的清贵与端庄;另一端则是一种年轻人的锐气与懊恼。

他正接受着得胜归来的战士们也不曾体会过的荣耀。而大宋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胜利的滋味了。这多少是有些诡异的。

新科进士们从宣德门进御街,然后骑马在州桥前西行过郑门、新郑门,至金明池前,入池畔琼林苑。此时几百人穿过护卫后下马步行,进入这座皇家园林。

沸腾的人声已经被围墙和护卫阻拦,继续往里走,喧闹渐隐,身边已经都清雅的气氛。

陪席者,乃是翰林学士等馆阁官员,神宗皇帝只在最初接受了百官的奉酒与谢恩,他在礼毕离开后,现场的气氛便松弛了下来。

新科状元叶祖洽与位列第二的上官均依次与众位同年敬酒攀谈。第三名的陆佃端了几杯后,推说不胜酒力,去了外围休息。蔡卞与叶祖洽客套了几句,回到席中,却发现陆佃不知何时已经回来了,与身边某位年轻官员攀谈,神色欣然,一扫之前的疲乏。

蔡京回到蔡卞身边,留意到他的视线,笑了笑,道:“那是王相公之子王雱王元泽。陆佃在金陵游学时,便已经和他相识。”

蔡卞不由得再去看陆佃身边这位身份特殊的宰执之子。王雱容貌中有几分王相公的影子,但气质温雅,风骨飒秀,赏之极为悦目。

蔡卞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又在想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了!”蔡京低声道,“看看这是什么场合。”

蔡卞笑道:“我又岂是以貌取人之士?”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何不可?”有人从二蔡身后笑道,“若是单论相貌,二位更何必自谦?”

蔡卞转过身。蔡京已经早一步行礼,道:“新中允。”

蔡卞只得也行礼。他倒是不知道蔡京什么时候把京城所有官员都认全了。

这位新中允看向蔡卞,笑道:“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

蔡卞吃了一惊,忍不住看向身边的兄长。他名次在蔡京之后,相貌不及对方俊雅,年龄更不及蔡京年长,无论怎么看,蔡京都没被忽略的理由。

然而这位太子中允看起来并不想解释。

“不知可否与元度兄借步一叙?”对方像是没多少耐心,道,“耽误不了多长时间。”

蔡京笑道:“新中允客气!舍弟正该奉陪。”

蔡卞只得离席。他跟随这位太子中允没走太远,对方好像只是为了避开蔡京,这就更怪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