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器监47(1 / 2)

神宗又坐了会,问了问农情。前几天两浙转运司上报了今春水患,预计这一季民田薄收,希望提前下拨救济金。王安石觉得救济是一方面,联系青苗推广、避免当地出现高额民间贷款是第二方面,以此为契机,规划实施两浙农田水利工程是第三方面。如果要拨款,不如拿出一部分直接拨到都水监。

神宗点了点头。王安石在地方上便热衷于水利,也做出了成绩;如今站在全国的视角来看,修哪些、先在哪修,更需要做好规划。他们君臣二人在去年年底前就已经商议在开春后安排疏浚漳河水道,但看现在开春后北旱南涝的情况,估计漳河的事还得再缓缓。

但作为对王安石的补偿,神宗同意先安排在开封府界推广淤田,也就是在农田时节截引河水灌溉农田。

开封附近几条河都因为黄河及其支流的影响而混沌,泥沙多,滞留在河槽中,连年抬高河床,一下大雨,汴京的河堤都防不住;淤田能将部分泥沙沉淀在田间,缓解主河槽压力,也能改良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相比较其他水利工程来说,这个预算相对较低,但仍引起了朝臣反对,大致是说引来河水侵扰了农田房屋,引发百姓不满。

至于到底是谁不满,大伙心里都明白。神宗这时候不打算跟他们较真,西北的战报就放在桌上,王安石父子二人这时候能提出关于军器监的设想,让神宗皇帝想起了一些他设想过,但没有得到家人支持的旧念。

“这偏架弩,”神宗最终还是从农情的话题上绕了回来,主动问道,“比现有的制式弩弓更精良?”

王安石心底一笑。他心道,官家终究还是年轻人。

“精良与否,需要陛下去尝试。”王安石拱手道,“臣不便奉陪。稍迟陛下移驾校场,虽不是浩荡之威,但文彦博如果听说了,也会弹劾臣越界;臣与其在校场被训斥,不如在政事堂静候。”

神宗叹道:“且让他弹劾!真报上来,朕留中不发的文书堆积成山,也不缺这一件了。”

以他九五之尊,说这种话就近乎是在抱怨了。神宗几年前曾试穿铠甲,被曹太后一顿数落。如今他想去看看新式武器,竟还得防着自己的臣子,令他心有不甘。

王雱对这种对话方式隐隐有些惊讶。他不由得看向自己父亲,发现王安石神色如常,好像早已习惯了这种君臣之间相对松散的——其实是不太合礼数的——相处方式。

所谓校场,不过是靠近宫城的一处改造后的猎场一角。神宗到那之前,一众人在那反复测试偏架弩;皇帝来之前有宦官提前告知,肃清场地,而神宗到了那儿,发现新荆居然又跑了。

他简直要发火,道:“秦凤路察访,太子中允新荆新玉成在哪?!”

留在那管事儿的是西上阁门使,姓李,还没见过这种场面,几乎被当场吓破了胆子,诺诺应声,却说不出话了。

王雱上前道:“陛下,新中允在校场另一侧。”

校场虽不大,远端也有五百步开外。神宗看向尽头,见那儿果然另有一些人,有一人穿着官服,向他遥遥行礼。

神宗:“叫他过来。”

阁门使翻身上马就去了,恨不能立刻消失。他到了新荆身边,与他交流几句,两人交换位置,换成新荆骑他这匹马回来,重新到神宗身边听命。

神宗看向新荆,板着脸道:“朕倒是不知道太子中允什么时候需要在校场打杂了。”

“不算打杂。”新荆道,“臣临时想起来一些东西。”

他遥指校场尽头,道:“每一百步设了一些木桩,臣觉得柳木桩可能效果不佳,便选取部分木桩,安排人贴了榆木外壳,应该能模拟木质护具了。另备了一些陈旧的铁具,如果陛下有兴趣,可以试试将它们当作劣版的铁鹞子。”

“铁鹞子”是西夏赖以生存的重装骑士兵团,蒙古铁骑出现之前,它们称得上是当时骑兵的巅峰。宋军的对抗思路是重弩和弓箭,但因为骑兵冲锋速度快,如何在他们来到身边之前迅速削减骑兵战斗力,就得考验宋军弩弓的射程和杀伤力水平。

“不必了。”神宗道,“就算有铁具包裹,木桩也只会站在那儿。”

“考虑到骑兵的冲锋力度,迎面而来的箭矢其实能射得更深。”新荆笑道,“今日还需仰仗陛下和王殿讲神威。”

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说是皇帝亲临,肯定不需要他本人操作,第一轮试射,役兵十人,五架偏架弩,三十支箭,一百步内柳木桩全中,几乎能撕裂桩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