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魏国无力回天33(1 / 2)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国在秦国那毫无怜惜的进攻之下响起了亡国之音。

当赵王迁在李牧面前尴尬反悔的时候,秦王政面对着李斯等一班臣子,脸上的得意之色显露无遗。

韩、赵的灭亡确实大大清除了秦王政东进的障碍,但是在韩、赵两国之间的魏国还杵在那里,像一座孤岛般地挑衅着秦国。

说是挑衅其实并不合适,毕竟魏国当时已经全然没有向秦国叫嚣的资本。

早在战国初期,这个一度辉煌的国家曾经掌握了控制整个中原大地的话语权,可惜魏惠王那盲目的自负,终让这个国家渐渐失去了他国对他站在最高位的支持。

而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连续打击,更是宣告了霸权的更替——那支代表权力的权杖从此从魏国手上滑落,拉扯在秦、齐两大国家之间。

当魏国将权杖让出手以后,这个国家便从此再也没有力气去要回来了。

之后,虽有信陵君那令人兴奋的窃符救赵,但魏安鳌王的嫉才性格证明了,这次英雄般的壮举不过是魏国在衰退路上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已。

魏安鳌王之后的魏景滑王(公元前242~前228年在位),如果说历史对于他还有一点记载的话,那也完全是为了来歌颂秦王政的功绩。

在《史记.魏世家》里可以看到,在这个君王的一生之中,除了关于秦国拔城的如流水账般的记载,司马迁没有写下其余任何吸引

当然,单是这些流水账的记载,便足以令秦国上下动心。秦王政对自己在魏国土地上所取得的突破而感到自豪。

虽然相较于灭掉整个韩国和赵国来说,这点成就不算什么。但是,它确确实实地表明了,此时的魏国已经老到走不动的地步了。

魏国已经老了,秦王政就准备来啃它这块老骨头了。

但是,在准备将野心延伸到魏国的土地上时,秦王政碰到了一些麻烦。

之前,韩、赵还未灭,燕、楚两国才敢采取中立的态度。但当韩、赵两个国家的都城都被秦王政划为自己的郡县时,这两个国家便立刻感到自己已然上了姚贾的当,后者以惊人的口才顺利瓦解了这些国家企图再建的合纵关系。

尤其是燕国,当赵国灭亡后,秦王政那可怕的疆域便扩充到了自己的身旁,这让当时的燕王感到担忧。

而这种担忧所促成的直接行动就是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发生的,令人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

荆轲那拙劣却惊人的行刺惹怒了秦王政,秦王政便决定先暂缓攻打魏国,而转而北上,让燕王也尝尝遇刺时的胆战心惊。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受命出燕国,很快便取得了燕都蓟城,逼得燕王弃国后撤。为防止南方楚国反扑,秦王政便收回主力,将主攻方向转到南方。

秦将王贲迅速攻下了楚国十余城,成功击了楚国,令楚国不敢轻举妄动,由此保证了顺利出兵灭亡魏国。

在北方赶走燕王、南方控制住楚国之后,秦王政便立即下令南下进攻楚国的军队挥军北上,准备送孤独的魏国最后一程。

当时魏景滑王已死,其子魏王假即位。

关于这个君主,我们对其所知甚少,因为在对于他的记载上,没有如韩王安弃用韩非、赵王迁错杀李牧这样的戏码,因此对于这个魏国的末代君王,也自然就没有指责的必要。

当他接过魏王这个位置时,魏国这座“大厦”已经基本宣布倒塌了,平凡的魏王假并没有挽狂澜的气势。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在秦王政的指示下,从楚地撤军,转而逼魏国,魏国的覆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时,魏王假吃上了前人种下的恶果——魏国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土地,只剩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带领着附近一小撮城邑,如几架帆船孤独地颠簸在毫无边际的大海之中,又如几个无用的臣子在临死前还坚持拥护着中间这个倔强的君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