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外爱国华侨(2 / 2)

最近几日,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之中,王坤隐隐约约感觉到,监国很是有些不一样,表现的似乎不是以往那样的胆小怯弱。

就比如,监国他这几天,总是剑不离身。王坤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位监国桂王可是那种很文弱的性子,尤其是他在亲身经历了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入侵湖广的战事之后,就更加是不喜刀兵,如今居然转了性,这可着实是奇怪。

虽然在三日之前,也就是十月十六,赣州陷落的消息传来之时,王坤也在私底下旁敲侧击地试探过监国殿下的意思,而那个时候,监国殿下也非常直言不讳地向他表达了移跸梧州的意愿。

至于为什么佩剑?据监国殿下所说,当然只是为了表达尚武之志,以此来安定广东人心,让他们好好在此拖延敌军,好给自己有更多时间去逃往梧州,乃至更加遥远的地方……

这种说辞,王坤觉得实在是有些太过于直白露骨,不过,这倒是极为符合他对朱家龙子凤孙的一贯印象的。

再加上联想到这桂王从小失学、读书很少、只是勉强能够认识几个字的文化水平,况且这话毕竟是私下独自对他说的……。

总之,王坤当时倒也是接受了朱由桹的说辞,在自认为理解了上意之后,他便先和大学士丁魁楚通气,之后便率先提议移跸梧州,爱好和平、一心只想要保护家产的丁魁楚自然随声附和。

但这遭到了瞿式耜等人的反对。

当时,瞿式耜大义凛然地反对道:“桂王监国立位,是为了给祖宗复仇雪耻,应该振奋大勇来号召远近的百姓,如果自己放弃门户,国家靠什么来立?”

面对瞿式耜等人的反对,在公开场合之下,监国殿下的态度,也不想私底下那样决绝,而是模棱两可起来。

于是,这移跸梧州的事情,便就如此拖延了下来。

在这拖延的几天之中,王坤的心中莫名有些不安,他感觉他现在摸不准监国殿下的意思了。明明之前监国殿下私底下亲口向他表达想要逃往梧州的意愿,但他心中还是十分犹疑。

根据几日来对监国殿下各种行为处事的观察,再加上个人的直觉,王坤对之前朱由桹私底下对他说的那番话的真实性非常怀疑。

可他又实在想不明白朱由桹为什么要欺骗他,在他看来,他素来为监国殿下嫡母王太妃信重,在监国初立之际,他又凭借懂得宫中故事,指点仪注,教导监国殿下如何摆出皇帝的架势,得到了监国的信任。

这种情况之下,王坤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有朱由桹在欺骗他的直觉。但在他一步步从小宦官爬到大太监的艰难过程之中,他的直觉,不知道多少次拯救了他的性命……

总之,此时此刻,在关于是否应当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个问题上,王坤的内心,陷入了纠结之中。

在王坤心中纠结的时候,堂下,拥立朱由桹监国的臣子们,诸如瞿式耜、丁魁楚,李永茂、吕大器、王化澄等人,在堂中两侧伫立。

他们在默默听堂下来访那人说话,但表情不一。

“……在下姓赵名琸,乃是南洋海宋国少国主,也是海外爱国华侨义勇军的将军。

我海宋国,去大明九千里,虽是位于茫茫东洋之上一小岛上的蕞尔小国,但我海宋国人,却都是前宋遗民之后裔,也都是炎黄子孙。

我海宋国王室,祖系更是可以追溯至宋太祖弟魏王廷美。”

“……南宋之际,我先人本定居泉州。

但之后蒙古入侵,为避战乱,我先人率妻子邑人造大船,扬帆出海,航行万里,抵达一海岛,环境优美,气候适宜。

我祖先以为是个足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于是便将此岛命名为海宋岛,于海宋岛立国曰海宋国。

此后,我历代祖先就一直定居海宋,不复出焉。

经历三百余年,我海宋国人口已由初来之时的百余人繁衍至万余。

不过,虽然我们这些海外华侨已在海外定居良久,但我们依然心系故土,都是名副其实的海外爱国华侨。”

“……去岁,惊闻甲申之变,胡虏南侵,以鄙人为首的许多海宋爱国华侨,唯恐我大明重蹈南宋覆辙,亡于胡虏之手,便竖旗招募义士,组建义勇军,前来援助大明。

我海宋国虽小,人口不过万余,但国民却都非常热爱万里之外的故土,于是纷纷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即使不能亲自前来的百姓也都积极捐粮捐船捐武器装备。

因此,我们很快就汇集了数十艘战船,一千披甲精兵,以及大量军备物资。

随后我们乘船途径南洋诸地,又招募了南洋爱国华侨二千余人,经过严格的训练,就此筹齐了三千虎贲,并将其命名为海外爱国华侨义勇军。

接下来,我们三千义勇军将士便乘风破浪,前往大明。”

“……我军在海上航行许久,才于本月初于广东上岸,在简单了解了一下本地的情况之后,便听闻大明神宗皇帝嫡孙桂王殿下在肇庆监国的消息,于是,我们商议了一番之后,便决定立刻前来扈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