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楚国也完了34(1 / 2)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对灭亡楚国信誓旦旦地夸下海口,却不知楚国国内有一个大将项燕在等着自己,因此大败而归。

此次对楚国的挫败令秦王政感到惭愧和愤怒,他发誓要让楚王负刍和项燕尝尝覆亡的滋味,让这个国家知道这次的胜利不过是他们一时的侥幸。

李信的大败让秦王政相信了老将王翦的“六十万”之说,惭愧的秦王政只好请王翦担负起李信未尽的重任了,何况在当时的大败之后,不请王翦出山,只怕难以灭掉楚国。

可是,这时候的王翦正因病请假在家休息,秦王政已经许多天没见到他了,秦王政只得下令王翦上朝,让王翦和自己商讨灭楚策略。

可是王翦还是继续以生病为由婉拒了秦王政的召唤。

虽然这有点不给秦王政面子,但为了灭掉楚国,秦王政能屈能伸,更何况这次本来就是自己的错误。

因此,高傲性子的秦王政这次竟然破天荒地放下了自己的面子,亲自前往王翦家里,请他出兵,希望王翦能再如以前大败李牧那样大败项燕。

虽然秦王政给了很大的面子,王翦仍旧以身体问题谢绝领兵。但是,王翦毕竟拗不过偏执的秦王政。

秦王政既然决定让你去了,你就不能不去。

王翦也是明白的,所以,在秦王政的坚持下,王翦除了服从也别无他法了。

但是,王翦对秦王政提出了一个请求:“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犹豫了一阵,也只好允诺了下来。

其实,王翦之所以迟迟不答应领兵出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保命的策略。

没有六十万大军,王翦对于灭亡楚国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可是一旦向秦王政索要六十万大军,那将意味着什么?

那将意味着秦国的兵力很大部分都掌握到了王翦手上,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是极大的威胁。将大部分兵权都移交给臣子,叛变了怎么办?

秦王政当初所以选择了“二十万”的李信,在很大程度上或许也是有此考虑。

当秦王政将六十万士兵的统领权移交到王翦手中时,这两位君臣在各自的心里一定都在盘算。

然而为了灭亡楚国,秦王政也只能先将赌注压在王翦身上。当然,王翦也是一个聪明人,为了消除秦王政的疑虑,他还特意请求秦王政一件事。

当秦王政亲自送王翦到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南)的时候,王翦却忽然向秦王政提出了多赐自己良田屋宅园地的请求。

秦王政感到奇怪,心想王翦在出兵之前还要这样一些小奖赏,如果他能顺利打下楚国,还怕没他的好处吗。

于是秦王政问王翦:“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一听,便回秦王政:“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赏,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趁着还是大王您的臣子,我还是多请大王赏赐园地来为子孙置业吧。

秦王政听了王翦这话,不由得在心里笑了一下,原来这个王翦也只是个贪图蝇头小利的人,想来六十万士兵在他手里,应该也不会有什么意外。

再说,如果王翦真有心叛变,那还需要为自己在秦国添置土地吗?

因此,秦王政对王翦的疑虑便打消了。

后来,在王翦攻打楚国的过程中,还时不时请人回来求秦王政多赐良田。有人因此而觉得王翦的请求太过分了,怕秦王政不高兴,王翦却深信自己做法是对的。

王翦认为秦王政粗暴而不信任他人,这次将举国之军交给了自己,自己只有请求多赐土地,秦王政才会打消对自己的疑虑。

王翦请田确实让秦王政对王翦的担忧减少了很多。正是通过这一方法,王翦顺利保住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王翦当初以反间计陷害了李牧,如果自己不施点小计谋,那难保自己不会沦落到和李牧一样的境地,结果是灭不了楚国反倒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看来,王翦心里的盘算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若没有这些盘算,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也没有机会为秦国立下一份不世奇功﹣﹣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都灭于这父子两人手中。

在做好保障工作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和副将蒙武便领着秦国六十万大军大举攻楚,将灭楚行动推上了高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