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童贯出师(1 / 2)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十七日,女真使节曷鲁到达登州。

起初,女真使节前来议事,凡事都由童贯出面主持。

赵良嗣在契丹上京城与阿骨打面约之后,童贯便准备发兵接应,于是命其属下将士在京师集合。

徽宗又下诏令环州(今甘肃庆阳市环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富延军(今延安)及河北禁军轮番戍守契丹边境。

正当童贯将对契丹大动干戈之际,不料方腊在南方发动叛乱【注: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因不满朝廷造作局官员强取漆树,又利用当时苏州一带百姓对朱勉强征花石纲的怨恨,在睦州帮源(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不久占领杭州,得到多地响应,东南震动,史称“方腊起义”】,童贯奉命率官军南下讨贼,朝廷遂中止了在契丹边境的行动。

登州的守臣因童贯尚未回到京师,挽留曷鲁等人在原地,不护送他去京师。

曷鲁生性急躁,屡次走出使馆,要徒步单独前往京师。徽宗听说后,只好下诏令马政与王环领他进京。

…………༺࿈༻…………

五月十三日,曷鲁到达京师。

当天,曷鲁进入京城,朝廷令国子司业权邦彦、观察使童师礼(童贯养子)接待他。

不久,童师礼等人接到圣旨:“大辽已经知道金人从海上与我朝往来,因此我朝不能履行从前两国的约定了,宜遣送曷鲁等人回国。”

权邦彦担心与女真交恶,请童师礼上奏,徽宗又下旨:“等童贯回来再定夺”。

曷鲁在京师滞留了三个多月,心急如焚。王黼建议徽宗回复国书,遣送曷鲁回国,此次不再往金朝派遣使节。

…………༺࿈༻…………

蔡修《北征纪实》:当时童贯正在平定方腊叛乱、宣抚东南地区,尚未回朝,而女真的使节同马政等人又来到京城。

徽宗因南方骚动,无暇顾及北方,深悔与女真缔约,欲放弃前约。

…………༺࿈༻…………

八月二十日,打发金国使节曷鲁大迪乌持我朝国书还国。

朝廷国书:

“八月日大宋皇帝致书于大金皇帝阙下:

承蒙从远方派来专使,携来华丽的书缄,重申了两国友好往来之诚意,深切理会了贵国有关趁早划定边界的要求。

凡事都应以诚信为本,我朝的意见已经详细地记载在从前的国书内。所有汉族旧地等问题,一切按当初的约定办理。

等到我朝接到贵朝共同发兵前往西京的确切日期,必定及时赶赴西京,履行夹攻契丹的诺言。

时届清秋,自求多福。今遣勃堇曷鲁大迪乌回国,有少许礼物,列在附件。

奉书陈谢,不宣。”

…………༺࿈༻…………

十一月,金军攻破辽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辽天祚帝逃入夹山【注:夹山,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阴山山脉,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高山】。

曷鲁等人从海上回国后,阿骨打认为宋廷毁约了,便命其弟斜也与粘罕、兀室帅军渡过辽河,以契丹降将耶律余睹为前锋。

正月十四日,金军劲骑如飞,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到达契丹中京城。

自清晨攻打至中午,中京沦陷。

金军起初以为天祚帝躲在城中,破城后才听城内契丹人说天祚帝虽曾来过此城,但已经在深夜窜出,不知逃往何处。

天祚帝此时己逃至燕山(今北京西山),又惧怕金军追袭,与其子等数百骑从西北方向逃亡至鸳鸯泊【注:鸳鸯泊,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安固里淖,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

金军在中京未抓获到天祚帝,遂向西继续追击,将到达鸳鸯泊时,恰好与天祚帝迎面相遇。

天祚帝一时陷于窘境,仓皇从云中府(今山西大同)经石窟寺【注:石窟寺疑指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逃入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的丰州古城一带),再翻越渔阳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方的大青山中蜈蚣坝),最终窜入夹山。

夹山位于沙漠(今内蒙古沙漠)以北,传说其中有六十里的泥泞道路,惟独契丹有办法通过,其他部族都没法进入。

金军于是在鸳鸯泊驻扎下来,欲在鸳鸯泊建立大本营,以便攻击契丹云中府及其它州城。同时封锁天祚帝出路,拖延时间,等待辽主力竭出降。

…………༺࿈༻…………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十七日,辽秦晋国王耶律淳【注:耶律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之堂叔。耶律淳曾任彰圣军节度使、东京留守、南京留守、都元帅,封秦晋国王】在燕山僭号称帝,遣使者来朝廷告谢,朝廷不接受。

天祚帝窜入夹山后,契丹群臣多日没有其消息,于是宰相李处温阴谋另立新主。

在外凭借怨军【注:辽天祚帝天庆六年(公元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杀辽东京留守萧保先,自称大渤海国皇帝,改元应顺,占领了契丹辽东五十余州。天祚帝授燕王耶律淳为都元帅,招募辽东饥民为军队,取报怨于女真之意,谓之“怨军”,分为八营,共两万八千人,郭药师是其中首领之一】的声援,与都统萧干勾结,劝燕王僭位称帝。

燕王即秦晋国王耶律淳,是辽兴宗之孙,辽道宗耶律洪基之弟,耶律宗本的儿子,天祚帝的从叔。

起初,耶律洪基囚禁了他的儿子耶律浚【注:辽顺宗耶律浚为辽道宗耶律洪基长子。辽大康三年(公元1077年),耶律浚受到奸相耶律乙辛等人陷害,废为庶人,幽禁于上京,同年,为耶律乙辛所害,时年二十岁。其子耶律延禧即位后,追尊为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准备立耶律淳为太子,不久,又改立耶律延禧。

耶律淳镇守燕山十二年,很得人心,号称“燕王”,又称“九大王”,又称“覃湘大王”。

燕山的契丹人、汉人、百官、诸营军人及僧道父老数万人联名恳劝耶律淳称帝,耶律淳于是即位于燕山,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三年为建福元年,改“怨军”名为“常胜军”。

耶律淳大赦契丹境内罪徒,下诏告谕国内:

“自从我朝烈祖烈宗创造国家,至于太祖皇帝,拓疆开土,得以拥有中原之地【注:此处“太祖皇帝”应为“太宗皇帝”,本句指辽太宗耶律德光从后晋获取幽云十六州之地】,全都交付给子孙后代。

此後历代皇帝继承祖业,无不毕恭毕敬,传国二百余年之久【注:辽于公元907年建国,至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合计215年】,亿兆人民因而获得安宁平静的生活。

然而国家承平日久,君臣疏于防范,内政不纲,外患日致,以致在边境孳生出女真这一怨家仇敌,我国逐渐陷于如同被蔓草缠绕难以脱身之困境,女真公然放纵其长蛇吞象之野心,胆敢与我国抗衡,问鼎中原。

敌方的营帐尚很遥远,我军将士早已问风丧胆,溃不成军。

我军并非不堪一击,只因不肯与女真失和,导致皇上的乘舆迷失在草莽之间。

我国人民因此不知归宿在哪里,边境动荡,百姓震惊,害怕性命不保,不知有谁尚可依赖。

百姓一致认为国家疆域辽阔,不可以一天没有君主,共同拥戴小子登上至尊宝位。

虽然百姓都是出自其赤诚之心,朕仍然以才轻德薄为愧。

然而又念及与其听任天下大乱,不如尽力重振我家族两百余年的功业,如果宗社最终不致于颠覆,必定是神灵的旨意,朕也没有可以拒绝迥避的理由,因而希望众人体谅朕的苦衷。

呜呼!朕因为长期身处藩国,多次改革政教,凡是人民的疾苦及其愿望无不了如指掌。

朕也曾考虑过,从今以後,改革弊政为第一要务,以求达到四海安甯之境,不敢以身为皇帝为乐,敢向远近人民宣告,我绝不食言!”

耶律淳又下诏废耶律延禧为“湘阴王”,并派遣知宣徽南院事萧挞勃、枢密副都承旨王琚为使副至宋廷告即位。

徽宗下旨:“契丹天祚帝现在夹山,燕王岂可擅自僭号?”契丹使节遂悻悻而回。

…………༺࿈༻…………

《北征纪实》:

当年冬末,边探报告天祚帝率辽兵十万人屯扎于燕京,声称游猎,直抵雄州、霸州等辽宋边界地区,朝廷闻讯大为震惊。

及至次年春季,谍报再次传来,才知道契丹的用意,是要大举讨伐女真,却害怕我国袭击其后方,因而在边境耀武扬威,吓唬我军。

三月,又报告说天祚帝败走不知去向,于是朝廷决意兴兵伐辽。

…………༺࿈༻…………

知真定府路(今河北石家庄)安抚使赵橘上疏请求朝抚绥庇护契丹。

赵橘上疏称:

臣按本月十三日枢密院公文及奉皇上御笔批示:

“契丹地界被女真所侵占,契丹兵势瓦解,恐怕契丹军队狗急跳墙,进犯我国边境,仰赖河北诸路帅臣依据已经降谕的指示,团结兵马,整编器甲,以防不测,时刻准备接受朝廷调度,各路帅臣务必时刻警惕边界动向。”

臣窃以为契丹自从澶渊之盟以後,我国每年节省了大量军费,国家享受到重金贿赂之利,契丹则自以为得计,因而恪守盟约,与我国友好往来,这一切都出自他们的诚心。

然而近年以来,契丹酋领失德,上下离心,人心涣散,女真、渤海,乘机发难构乱,战争此起彼伏,契丹节节败退,国土遭到侵削,军队日益凋残,财力消耗殆尽,又经常担心我国伺机侵犯,可谓穷于应付,困穷衰弱日甚一日。

恭惟陛下拥有珍惜天下生灵的美德,早已深入民心,但帝王的举措,必须考虑周全。

微臣本应恭奉圣旨,更何况屡次受到皇上眷顾,赐予诏旨。

但臣每当想到南北友好之事,最重要的莫过于竭力巩固祖宗的盟誓,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千万不可稍存疏忽,以致两国造端生衅,而契丹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我国历代圣君的德义赐予给契丹人民的深仁厚泽。

如今这道充满睿智的诏旨,只因特意防犯契丹溃败之军侵袭我国边境,要求边境诸军加强防御之意,可谓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

然而臣忝受边境重任,职责范围内所应当发表的意见,岂敢保持缄默?

伏读边报,近来契丹首领天祚帝在白水川(又名白水泺,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狩猎,女真军队乘其不备发动突袭,契丹几乎全军覆没。

契丹大臣不知事体,长时间没有重新推立君主,如果此时我国调动军队至契丹边境,契丹会认为我国乘人之危,嫌隙构成之后,将来如何解除?因而我国只宜向契丹表示并无吞并之心,消除其疑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