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儿子“动刑”(九)(1 / 2)

如果前面两点让肖芳不能接受,那么第三点则是让肖芳不能忍受。

婆婆年龄大了,牙也稀了,每次吃完饭都有剔牙的习惯。一般人剔牙,剔出的东西都会吐了,可她婆婆不,那些塞在牙缝里的饭粒从来不舍得吐出去。剔完牙后,喝口水,“咕噜”一阵后,连饭粒带漱口水一起咽下去。看得肖芳直想吐,说这样多不卫生,可婆婆说,吃到嘴里的除了饭就是菜,有什么不卫生的,还说吐了就是浪费。

婆婆过了半辈子的苦日子,更知道每粒粮食来之不易,所以一粒粮食都舍不得浪费。“你们年轻人,不知道种田的苦。”一提到种地的苦,婆婆竟然抹起了眼泪。抹完了眼泪还数落起唐代诗人李绅来,说李绅肯定不是农民,否则那句“粒粒皆辛苦”就应该写成“粒粒真辛苦”。

肖芳说,皆代表都和全部的意思,说的是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没啥不对。一旁的郑铭也这样认为。

婆婆朝他俩摆了摆手说:“都辛苦和真辛苦”是不一样的,你们没种过地的人,没法体会其中的滋味。

郑铭和肖芳小的时候在农村都干过农活,只不过,当时年龄太小,干的都是大人干剩下的边角料,当然就体会不到那个“真辛苦”的“真”字的真正含义。

当然,郑铭的妈妈也是到了城里后才有了这种体会的。

人在苦难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感觉有多苦,而是当走出苦难的时候,才会觉得当初有多苦,就好比没吃过糖的人不知道糖的甜。

对富人来讲,塞在牙缝里的食物都是垃圾,可对于穷人来讲,每个牙缝都是一间食物储藏室。没挨过饿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挨饿的滋味。也正是因为有过挨饿的体会,婆婆平时特别爱屯粮食。“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观念,深深植入了婆婆的骨髓。

当然,这也成了肖芳嫌弃她婆婆的第三点理由。

肖芳顶不爱吃陈米,也没谁爱吃。可遇上个爱屯粮食的婆婆,不爱吃也得吃,每次买粮,婆婆都会买很多,像松鼠准备过冬似的把粮食储存起来。

肖芳说现在粮食又不缺,总屯那么多粮食干啥,弄得全家人上顿下顿吃陈粮。

婆婆说:“晴天要预备阴天的事,等下雨了再去买伞就晚了。”

任凭肖芳怎么说,怎么劝,甚至是强烈抗议,可婆婆就是改不了屯粮的习惯。

“花着同样的钱,顿顿吃陈米”,肖芳私下里没少跟丈夫发牢骚。郑铭也没少跟妈讲,可妈就是不听,他只能劝媳妇,说那粮食也没陈到哪去。媳妇说,还怎么陈,那米都快长芽子了,浇点水都能长成稻子了。

以上这几点,肖芳都跟丈夫讲过,可丈夫几乎对每件事都没怎么放在心上,这让她很不高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