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回 太白祈雨123(1 / 2)

在处理衙前役之害的同时,苏轼被宋选派往宝鸡、郿县等凤翔府各个属县公差,按照朝廷规定减决囚犯,直至二月二十日返回府城。

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此时苏轼全家已经搬入府衙官舍。二饼在苏轼的指挥下开始于堂北建亭子,堂南凿池塘,养鱼种莲,植树栽竹。苏轼很享受二饼营造的庭园环境,不禁对二饼笑说:“身闲酒美谁来劝,坐看花光照水光。”

年初,宋选曾特意请占卜者卜卦,预计今年会是丰年。但接下来却一直干旱,三月旱灾愈发加剧,苏轼为了农民的春耕忧心忡忡。

凤翔府久旱不雨。苏轼回到府城后一连几天都在田间巡查,同当地百姓一起抗旱保苗。在休憩的间歇,大伙围坐在田头,集言商议对策,一位鸡皮鹤发的老农对苏轼说:“听闻老一辈人说,如果遇到大旱的年景,必须到凤翔南边的太白山上去祈祷求雨才能灵验。”

苏轼十分不解地问:“为何偏偏要去太白山祈雨?”

老农似胸有成竹地说:“在太白山顶,有一座道观,在观宇前边有一个小池塘。据说龙王就住在这个池塘里面,还会时常变成各色各样的小鱼在池塘里来回游动。只有去那里向龙王祈祷,才会下雨。”

苏轼眉头微皱,将信将疑。

老农自顾地长吁短叹:“听老一辈说,在唐朝的时候,太白山神曾被封为神应公,那时上山求雨之风盛行,有‘神湫灵泽’传于后世。而到本朝以后,不知什么原因却被改封为济民侯了。如此一来,这位太白山神便被降了一等。有可能是太白山神生气了,所以惩罚我们,不让龙王下雨。”

苏轼事后第一时间找来有关的典籍和地方志查看,果然和老农所述一般无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本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苏轼说服宋选一道前往太白山求雨,祭祷灵验,天降甘霖,解除大旱。并同时代宋选向仁宗皇帝写了一篇奏折,请求恢复太白山神原来的封爵。

祈雨是古人为了应对干旱灾害而采取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神明的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祈雨的方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以土龙祈雨和画龙祈雨最为著名。土龙祈雨是一种用土方筑成龙形,并布下法阵,然后通过巫祷来祈求降雨的法事,它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是一种上层阶级的仪式。画龙祈雨是一种在旗帜上画有龙的形象,并在寺庙或道观中祭拜的法事,它是宋朝时期官方制定的一套祈雨方案,是一种政治化的仪式。

宋朝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朝廷制定了一套祈雨方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画龙祈雨。它是宋代朝廷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政和德行,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诚和虔诚,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和能力,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而采取的一种政治化的仪式。

画龙祈雨的意义,一方面表达对天命的敬畏和顺从,显示对神明的忠诚和虔诚,彰显对民众的关怀和爱护,宣扬对国家的忠心和责任;另一方面,反映了宋朝文化的特色和发展,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体现了宋朝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它吸收了佛教、道教、儒教、民间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祈雨文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