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回 衙前之役122(1 / 2)

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苏轼27岁。

苏轼上任伊始,就已满腔热忱地投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

凤翔府多大山,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原始大山中的千年松柏成为皇家建筑用材的重要来源。每年春季凤翔府都要采伐大量竹木,编成一串串大型排筏,从渭水放入黄河,再顺流送到开封府供皇家建造之用,是为凤翔符百姓承担的衙前之役。眼下又是一年早春时节,催办“衙前役”是凤翔府的当务之急。这份差事如今正好由苏轼负责。

凡古代统治者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主要包括力役、差役、兵役三部分。它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

北宋建国后,逐渐取消了力役,这是中国徭役史上的重大改革。宋太祖赵匡胤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组建成禁军,而留在地方的老弱病残者被称为“厢兵”。厢兵由于长期驻守地方,没有战事之时,就负责地方的工程建设事务,于是过去的力役就由厢兵来承担,因此厢兵又被称为“役兵”。

由于地方工程建设地不断扩大,地方不断招募厢兵,这些厢兵的团号就直接和工程建设相关,如桥道军、步驿军、水运军、屯田军等。几乎所有的力役,均可以由厢兵来担任,这自然让更多农民摆脱了力役的束缚,实现了不违农时的耕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外一种徭役是差役,是官府无偿差派民夫充任衙门胥吏和基层行政人员的统称。他们虽然经常被称为“吏”,虽然没有俸禄,但是掌握着地方和基层的一些实权,甚至在地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差役,大致分为四类:保管且负责运解官物者,如衙前;主持基层行政且督课赋役者,如里正、户长、乡书手;逐捕贼盗、维护治安者,如耆长、弓手、壮丁等;供官府使唤的胥吏,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

比较高级的差役基本由官员子弟担任,他们有一定的权力,是地方腐败滋生的重要来源。而低级的差役则由平民负担,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只能听任上级驱使,且任务繁重,这是北宋百姓最大的负担之一。

差役中最严重的一种是“衙前之役”,仁宗朝时主要由民户担任,主要负责运送和保管官方物资。不但不给工钱,而且还要求百姓自己出钱出粮来完成这些工作。在运送途中,官物如有丢失,服役的百姓还要负责赔偿,许多人因此破产,而无力赔偿者则被投入牢狱,走投无路之下便有人选择远走他乡,甚至沦为盗贼。

对于百姓而言,服衙前役,意味着家里的田地没人耕种,家里的牲畜无人喂养,这已是一笔极大的损失。如果再加上官物损坏丢失的赔偿,服役百姓极有可能落得“家破人亡”的后果。

苏轼负责催办凤翔府的衙前役,经过走访木料场里的民夫,了解到衙前役早已让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官府每年总是挑选不合理的时间安排衙前役,枯水时节无法放排送达京师,而洪水暴涨时节又常遭筏散人亡;二是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竹木损失,官府都会让百姓按数罚交银子,并且这罚银以往是来年交,现在却要求当年兑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