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回 再见王韶125(1 / 2)

昼夜不息,苏轼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已完善东湖的规划,并开始破土动工。这项水利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估计前前后后得耗费将近半年时间。工程建设步入正轨后,苏轼跟宋选和家人告别,带着二饼日夜兼程赶往秦州。

秦凤路位于陕西六路的西南部,在熙河开边以前是北宋的西部边境地区。秦凤路长期处于大宋王朝和西夏、吐蕃诸部三方势力的交汇处,在战争迭起、政权辄易的同时,该地区通过贸易、走私、通婚等交流形式,各民族相互吸收、相互交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

秦州是秦凤路的中心,较之凤翔府更为靠近宋夏边境。秦州之名始于三国,即今甘肃天水,其作为陇右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地位一直保持到金代。

一路向西,苏轼领略到了不一样的边塞风景。

北宋初期,朝廷的战略重心在河北及吴越地区,对西北边地采取的是“弃边守关”的不重视策略,只在边境地区设置一些军事堡寨来抵御党项、吐蕃的进攻和劫掠。直至西夏立国,第一次宋夏战争以后,朝廷的西北政策才有了调整。此后,大宋和西夏、吐蕃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尽管时而因土地纠纷引起一些摩擦,但大体上相安无事。

军事堡寨是首先从秦州建立起来的,设置堡寨的主要目的是戍守屯田,在沿边地区招抚少数民族,让他们农忙时从事农牧业生产,战时参加战斗。秦州成为北宋朝廷设置堡寨的首选之地,堡寨一度曾占整个秦凤路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随着第二次宋夏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逐渐加大,堡寨的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苏轼目光所及,一座座军事堡寨有序排布。

另外秦州其实非常富饶优渥,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名。秦州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林木采伐、畜牧生产的基础都比较好。秦州肥沃的土壤,温湿的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可供大规模种植粮食。所以北宋朝廷将大量屯田在秦州、乃至整个秦凤路开发设置,就地为西北边境各路军补给军需军粮。

为了解决农人的不足,朝廷采取招抚政策让当地蕃民“生户”归附,划拨给他们土地,教给他们农业生产技能,鼓励他们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将他们变为“熟户”。居深山僻远、横遏寇略者谓之生户,连接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

苏轼沿途观察到秦州的屯田规模较之凤翔府要大了很多,两者不在一个生产量级,并且在屯田劳作的蕃民随处可见。

这就是秦州,一座极其庞大且自成体系的战争堡垒!苏轼感慨万端。

北宋虽然取消了之前历代所设置的宵禁制度,但是边境地区,因为涉及军事防务,宵禁制度依旧存在,并且执行得比较严格。

尽管快马加鞭,但考虑到秦州城的宵禁,将近五百里的路程无法在一日内赶到。苏轼二人在途中寻找客栈休息了一晚,翌日中午才赶到饱受战火洗礼的雄伟秦州城。

两人直奔秦州城衙署。苏轼向值勤衙役道明来意后不久,便从衙署里面传出粗犷豪放的大笑:“苏兄,子瞻,我都想死你啦!七年啊,一晃就是七年啊……”

苏轼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闻声辨人,来人竟是种古!苏轼扯起嗓门大声回应:“种兄!种兄……”

“哈哈!我就知道二饼兄弟一定也在,你两绝对是秤不离砣!”种古冲到门口,兴奋得哇哇大叫,快步上前分别跟苏轼和二饼各自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