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污秽巷子(1 / 2)

赵庆实在和这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只能敷衍几句:“哪里的话,我是真心实意来救济难民的。最近城里不少人家都在这里开设粥铺施舍给流离失所的人们。”

王公子只当是赵庆害臊不好意思:“我懂,我也是来救济难民的,和庆哥是一个意思。”

什么意思,这人的脑袋除了花楼上姑娘们的大胸脯子、肥屁股蛋子,还能有什么意思,只怕现在已是精虫上脑了,赵庆连忙叉开话题问道:“哥哥即是早来此地,可知为何来了这么多的难民吗?”

王公子已是有些急不可待的说道:“哎呀,庆哥你何必深究呢!我只知道这些时日从城外来的人里头,那些女眷可是个抢手货,至于背后的原因嘛,管他洪水滔天还是战火纷飞,反正不是你我能操心的事儿。你看那官府都懒得搭理,咱们只要能借机做点善事,能救几个算几个呗。”

此刻,城门下的一位令官手持令牌,扯开嗓子高声宣示着:“各位乡亲父老,如今城外难民云集,正所谓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大家若有能力慷慨解囊、施粥布施,实乃彰显我大宋教化深厚,人心向善。”

紧接着,令官进一步指挥众人如何行动:“待会儿请大家自行分成两列,愿意提供食物救济的,请站在左边队伍;愿意直接收留或帮助难民安置的,请站在右边队伍。都听明白了没有?”

王公子却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正打算拽着赵庆一起加入“淘换”的行列,却不料手一抓空,赵庆已悄然离开了原地。他满脸愕然,不禁大声嚷嚷起来:“哎,这节骨眼上人跑哪去了?庆哥!庆哥!”四周人群嘈杂,赵庆的身影已然消失在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赵庆早于跑到队伍左边,跟着队伍缓缓走上城门,刚才令官说的清楚,搭救难民,不知道那个缺德的能喊出来这样没屁眼的话来,这不是生生的趁火打劫、拐卖人口经这帮无耻人的嘴里倒成了做善事的人了。

打眼看去,这富贵人家没多少,倒是些和尚、道士出家人居多,总算是比这些个只顾下半身的纨绔子弟看着舒服多了。

出了城门,一片残阳如血,映照在那些随风摇曳、破败不堪的窝棚之上,窝棚用朽木、凌乱的茅草和拾来的废旧布料搭建而成,它们稀疏地分布在荒芜的土地上,成了一个临时的避难所。

寒风中,难民们紧紧裹着破旧的斗篷,脸庞被冻得发紫,身体蜷缩成一团,试图抵御严冬的侵袭。孩子们的小脸蛋儿贴着母亲的胸口,寻找一丝温暖,他们的鼻息化作淡淡的白雾,在空气中瞬间消散。

女人们围绕着篝火忙碌,她们的手指在寒风中颤抖,却依然灵活地编织着生活的线头:有的正在清洗从冰封河流中挖出的硬邦邦食物;有的用石头捣碎冰块,为取水而艰辛奋斗;还有的低头缝补着一家老小即将破碎的衣物,每一道针脚下手,都夺走了所剩不多的力气。

男人们则在稍远处的空地上围成了一个圈,那团熊熊燃烧的篝火将他们紧蹙的眉头照亮,透露出忧虑与决断。他们手中握着磨砺过的树枝或石块,这些临时武器成为他们在艰难时世中的唯一依靠,他们簇拥在一起,嘴里时不时的动上一下,似乎在商讨些什么。

城楼下,一对乌泱泱的人群,正眼巴巴的看着城门,虽然个个看起来蓬头垢面、面有菜色的,组织还算是不错,这人也不喊也不闹,也不知是饿的还是被正手持水火棍站立在侧的衙役吓的,总之都很自觉的在排队。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对待外人以礼相待,对待自个人棍棒加持,以前老师在课堂吹嘘宋朝怎么样好,国家如何富裕,可这平头百姓现在连口饭都没得吃,也不知那身在庙堂的官家人能不能体谅体谅。

墙根下,一溜儿排开几口直径三尺的大锅,其上腾起的热气如同水墨画中的烟云缭绕,这是官府施粥的地方。一个个人力夫肩扛米袋,不拘泥于是否洁净,只是简单粗犷地将米倾入锅内,随后又匆忙提来几桶清水混煮成稀粥。这样的做法虽然显得粗糙且无奈,却也是权宜之计,既能快速供应众多饥民,又能相对便捷地统计发放。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向人群,照亮了他们期盼的眼神,也映照出他们单薄的身躯。

难怪那姓王的拉着自己说是来挑丫头,这还用挑吗,只要你穿的体面些,人站在那里,自会有人把这似累赘一般的人往你怀里送,现在这个时节,这些人只怕还比不过同等体量的米粮金贵。

乱世人命贱如蝼蚁般,这些个难民只把身旁的女子当成是货物一般随意贱卖,只怕也是认为自己的心底好一些,再装的可怜一点,说不定能用这小妮子多换些米粮也说不定。

施舍完后,赵庆一路心事重重,想想自己一天不过能支取五两银子,似乎有些不够使的。

宋朝经济发达,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出现在宋朝。徽宗即位后,为了筹钱,便开始疯狂印钞,导致交子迅速贬值。一张面值一百两的交子,实际只能换的十几两。故而民间多囤金、银、铜钱、铁钱。

这银子现在可是抢手货,一两可换的一千五百余文。

徽宗前期,一贯可买一石米。朝廷北抗大辽,南平方腊,加上地方叛乱。米价已是翻了一倍不止,至今要近两贯才能买一石米。

这五两银子也只够买三石米,看来自己还得多想点法子,从那便宜老爹手上多赚上一点。

五两银子攥在手里有些沉甸,赵庆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难过,前世为了求一学期的学费,连累的父亲身死,自己被撞,要说这钱来的太容易,赵庆真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平复下心情,赵庆才醒的在这个异世里初次体尝了一些人的味道,尽管自己或多或少的有些排斥,不过这总好过孤寡一人。

现在这年月消息闭塞,哪有后世的网络发达。除了向这南来北往的客商打听之外,全无其他的办法,街头巷尾、集市码头便成了获取各类消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空闲时间多去街市上走动,既可购置所需之物,又能从南来北往的行商口中多打听些消息。

下了白水河桥,随着两旁杨柳依依的轻摆和河水潺潺的低语,穿越了两个繁华喧嚣、人声鼎沸的路口。

眼前的视野豁然开朗,此处便是南阳县最大的街市‘栓马巷’,此地最多的就是肩扛背驮的走脚商以及套马牵骡的车马行,简直堪比后世的情报中转站,在此地打听些消息最为合适不过。

赵庆随意在街市上溜达,看看有什么可以采买的,顺道打听下北方的情况。

返回